每周六、周日晚7点,“应急救护地摊”在临春岭森林公园和白鹭公园准时“开张”,志愿者们带着教学模具,手把手教市民心肺复苏技巧。这是三亚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志愿服务队”)每周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也是鹿城构建全民应急救护网络的一个缩影。
自2022年成立以来,这支由幼儿园园长、环卫工人、企业白领等450名普通市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用专业与热忱在三亚织就生命守护网。据悉,2024年,他们参与的应急救护培训覆盖超3万人次,培训持证应急救护员1.4万余人。
把急救课变成“生活必修课”
每周六晚7点,临春岭森林公园的音乐里总会夹杂着此起彼伏的“1001、1002、1003……”计数声?!笆┚惹氨匦肴啡匣肪嘲踩薄癆ED电极片要贴在右锁骨下方和左肋侧”“气道梗阻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志愿服务队队长李红重复着急救要点,围观市民自发围成环形课堂。
这个坚持3年的“急救地摊”藏着李红的心结。2018年,她刚取得应急救护师资证。在一次培训中,有位学员哭着对李红说,她亲人不久前因心脏骤停离世,“要是当时有人会急救……”这句话成了李红组建服务队的火种。从最初7人的小团队,发展到如今覆盖全城的救护网络。据不完全统计,“急救地摊”教学已让超两万名市民初步掌握急救要领。
“黄金四分钟不能傻等120,每个人都应该是生命的守护者,都能成为身边人的第一支柱。”虽然李红没有参与现场应急救护的经历,但她清楚地记得每一个令人动容的瞬间:队员王术今年3月在红沙隧道附近处理电动车事故时,用止血包扎为伤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今年4月,队员张雪峰在鹿城大道救助摔伤女子,全程守护直到救护车抵达;队员孙洪玲在吉阳区丹州小区用止血带为车祸伤者处理动脉出血时,赢得了众人的一致赞赏。
据统计,这些穿梭在城市里的“马路天使”,全年共为市民游客提供应急救护处置100余人次。
创新培训破解“最后一公里”
“以前没有机会接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很开心?!痹谟派⒉派缜本劝踩荩胀ü己说木用癯麓蠼憧牡卣故咀啪然ぴ敝?。
“市红十字会给予了我们队伍很多支持,有任何需求或是想法,市红十字会都会尽量配合?!崩詈旄嫠呒钦?,起初,应急救护课程时间、地点并不固定,但随着学习人数增多、覆盖范围扩大,她便萌生了定期、定点开课的想法?!拔野颜飧鱿敕ǜ嫠呤泻焓只峁ぷ魅嗽焙?,不到一个月就落实了?!?/div>
现如今,市红十字会“守护鹿城·‘救’约周六”公益培训活动已经成为三亚公益的一张亮丽名片。市红十字会利用现有全市10个急救安全屋,每月固定在第二周的周六开展4课时心肺复苏(CPR+AED)培训,第四周的周六开展8课时初级救护员培训?!叭旯簿侔?7场周末公益培训,1426人取得证书?!笔泻焓只峁ぷ魅嗽苯樯埽ㄆ?、系统的培训安排,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机会,让更多人能够在周末走进课堂,学习急救技能。
李红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如今,培训课程不仅吸引三亚市民踊跃参与,还吸引了五指山、陵水、东方等市县居民慕名而来?!安簧偃硕几宜?,掌握这项技能后,回去教给叔叔阿姨,能更好地?;ど肀叩那兹伺笥?,这令我很感动。”李红说。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同群体,市红十字会还开发出了多样化课程:在立才社区推行“一家一个急救员”,69个家庭实现急救技能全覆盖;暑期“一‘鹿’奔跑·少年急救侠”应急救护亲子公益活动让超200个家庭共学共练;全省首创的社区“第一响应人”培训,培训出130名基层应急骨干,抗击“摩羯”台风时,这些“社区急救卫士”用专业技能守护了一方安宁。
急救教育的“蒲公英效应”
从2022年首批7名志愿者,到如今450人的专业团队,志愿服务队的改变不仅在于数字。队伍创新“以老带新”模式,优秀志愿者经考核成为新晋师资,形成持续“造血”机制。
今年51岁的李红,7年培训生涯中创造过单日连讲3场、喉咙嘶哑仍坚持授课的记录。她喜欢在课堂上用故事打动人:“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先讲,讲着讲着学员就哭了,然后变成学员们讲,我们倾听。彼此之间从陌生到不陌生,从熟悉到积极参与,这个过程真的很奇妙?!?/div>
“每年生日,我都会去献血。45岁生日时,我签了器官捐献协议,因为知道生命需要延续?!崩詈焖?,这种生命教育理念也在志愿服务队里“生根发芽”,队伍中越来越多人热心参与红十字事业。
据了解,从抗击台风到赛事保障,从高考护航到社区服务,这支“红十字轻骑兵”全年参与超百场保障任务。在他们的带动下,三亚应急救护持证人数较三年前显著增长,“人人学急救”逐渐成社会新风尚。“我们的愿景是每个家庭都有救护员,每次意外都有红马甲在场,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望着吉阳区鹿回头社区红十字急救安全屋里正练习心肺复苏的学员,李红眼神坚定。
责任编辑: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