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整改中

三亚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 read_image.jpg
  • 微信图片_20200304162616.jpg

您的位置:三亚文明网首页 > 道德模范

致敬!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公布,三亚上榜的有→

发布时间:2025-05-25来源:中国文明网、海南日报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授予60名(组)同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授予239名(组)同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其中,三亚获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钱前,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志德。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钱前
 
  钱前,男,汉族,1962年3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崖州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前长期从事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研究,40年致力于水稻遗传资源发掘、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及分子育种研究,并积极投身南繁硅谷建设。
 
  198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钱前来到海南三亚,开始了南繁工作。那时交通不便,他常常拿着好几个装满种子、农具的箱子,一路肩背手拎带到海南。他常说:“农业科学是实践科学,坐在实验室里是做不好农业科研的?!奔甘昀此胧奔淙?,白天跑田间,晚上做实验。星光不负赶路人,他带领团队率先利用遗传诱变获得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材料与突变体库,发掘了近5万份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分析材料;构建了国际上第一套籼稻背景的近等基因系、第一个育性稳定适于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粳稻新材料,并被广泛应用;构建了粳稻/籼稻等永久遗传群体,成为水稻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并利用这些优异的遗传材料开展相关研究,先后发表SCI论文343篇,获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50余项;主持育成品种18个,在浙、湘、赣、桂等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同时,他还将这些遗传资源材料分发给国内外100余家单位开展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为我国水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花甲之年,他义无反顾投身南繁硅谷建设,担任崖州湾实验室副主任,成立野生稻种质资源创新团队。在三亚建立了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充分利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的种质资源,开展野生稻中优异基因的鉴定利用,为加快水稻品种创新和解决水稻关键生产问题提供新的契机。
 
  钱前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海南省道德模范称号。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张志德
 
  张志德,男,汉族,1957年11月生,生前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仁里街居民。
 
  张志德生前热心公益,自费搭建社区爱心驿站,义务为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10年间捐款近15万元,先后资助了11名困难大学生。
 
  2018年,张志德与老伴来到三亚定居。2019年6月13日,张志德在三亚市红十字会办理了人体器官、眼角膜、遗体捐献登记。2023年,张志德因病去世,其亲属在红十字会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将他的眼角膜和遗体进行了捐献。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眼角膜将帮助海南两名眼盲患者重见光明;遗体捐献至海南医学院,成为一名“大体老师”,助力医学事业发展。
 
  在街坊邻居的印象里,张志德总是用行动把乐于助人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这家棚顶漏了,那家地漏堵了,张志德二话不说,拿上工具就义务帮忙维修。2010年,他征得街道办同意,在小区院外花费1万多元搭建了“爱心驿站”。在这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里,放着各种维修工具,居民可以随借随用。同时,张志德还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很快,“爱心驿站”成了大家的暖心港湾,行人会来这里避雨歇脚,环卫工人可以热饭取暖,小朋友能在这里等待家长。2015年,张志德再次征得街道办的同意,自费2万元将小屋扩建到10平方米,为更多人提供帮助。
 
  张志德还关心关爱困难学子,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2006年,张志德从新闻中了解到一名来自青海的困难大学生需要帮助,他立即联系到了该学生所在的学校,给该学生500元生活费,又为其买了新衣服,还在学生饭卡里存了1000元。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用点滴善举诠释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真谛。
 
  张志德入选“海南好人”。
责任编辑:林祺

图说三亚

更多>>